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精神、《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提高北京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京教高〔2012〕26号)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关于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若干意见》(首经贸政发〔2012〕31号),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计划。

一、 计划目标
按照“育人为本、面向国际、综合改革、突破创新”的思路,瞄准国际知名院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通过培养方案、培养体系、创新机制等建设内容,提升学生在国际化背景下的竞争能力,到2015年底,建立10个左右校级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试验点(简称国际班)。

二、 申报条件
(一) 专业范围:申报专业应为国际通用型专业,有连续6年(含)以上本科教育办学历史,国际化基础好,在校际同类型专业中具有竞争优势。

(二) 专业负责人:副教授及以上职称,5年(含)以上从教经验,三个月以上海外学习经历。

(三) 专业师资:本专业有不少于8人的在职教师团队,年龄、职称、学历等结构合理,其中有一定数量的教师有海外学习经历。

(四) 合作基础:有稳定的境外合作院校或项目,有良好的师资交流和学生互派的基础。

三、 建设内容
(一) 培养标准与方案

1. 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自身的办学优势与专业特色,依据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制定本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确定国际化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

2. 在学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性意见基础上,根据培养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强化国际交流的能力,一年内完成其他专业两年的公共英语教学,第二年开始,开设不少于10门全英文(或双语)课程,促进学生国际视野、国际规则的掌握。

(二) 人才培养体系

1. 以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提升其国际化水平和能力为核心,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整体优化,其中全英文(或双语)课程要求使用英文教材、英文课件及英文考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采用全英文(或双语)教学。

2.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师队伍管理模式,加强境内外教师之间的互派和交换,开阔专业教师国际化视野,确保国际化培养各项目标得到具体落实。

3.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强化国际化背景及业务情景模拟,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案例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

(三) 创新机制和特色培养

1. 拓宽与境外高校合作办学和联合培养项目,积极推进2+2、2+1+1、3+1、3+1+1以及4+X等办学模式,建立持续稳定的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不少于4个,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2. 鼓励国际化专业教育与国际资格认证相结合,鼓励境外专业实习,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高学生国际规则的运用能力。

3. 扩大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和竞争的能力,每年参加境外交换学习的学生比例达到10%以上。

(四) 成果检验

各专业对照建设内容,通过逐项自查及外请专家小组检查的方式,实行动态评价、过程监控、信息反馈等机制。

学生达到预期培养目标,在校生每年境外交换比例达到10%以上,毕业生出国留学比例达到15%以上。

通过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学校的社会声誉进一步提升。

四、 组织管理
学校统筹规划,制定相应的建设、验收制度,获批的试验点按照当年专业建设的资助标准给予资金支持,连续支持3年。凡仅设一个行政班且纳入试点的专业,按专业经费标准的1.5倍给予支持,不再单独给予专业建设经费。

院(系)根据国际班的申报条件组织论证材料向学校申报,获批后负责组织人才培养方案和推动计划的制定。

专业负责人对项目目标和实施负责,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

五、 本方案由教务处负责解释,未尽事宜由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协调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