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日下午13:30,会议将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与生态文明教育、自然文学发展与生态文化培育、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与育人机制创新为议题设立三个分论坛。论坛将邀请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傅伯杰院士、中国环境文学研究会理事徐刚等专家作主旨报告。31日下午13:30,会议将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与生态文明教育、自然文学发展与生态文化培育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与育人机制创新为议题设分论坛。
据悉,此次论坛邀请了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国家林业局、团中央、北京市教工委、北京市教委、团市委等多家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出席。有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复旦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北电力大学、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南京大学、宁夏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山东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武汉大学、西南林业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62所京内外高校参会。
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是具备一定的生态景观或教育资源,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的形成,教育功能特别显著,经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命名的场所。主要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湿地公园、自然博物馆、野生动物园、树木园、植物园,或者具有一定代表意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风景名胜区、重要林区、沙区、古树名木园、湿地、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单位、鸟类观测站和学校、青少年教育活动基地、文化场馆(设施)等。
自2008年启动评审和命名工作以来,共有60家保护区、公园、湿地、高等院校获批“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其中高等院校有10所,分别是: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浙江农林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是面向全社会的生态科普和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平台,是建设生态文明和履行生态责任的示范窗口。近年来,通过评选、命名及宣传带动,“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已成为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一支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