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学院新闻» 第二届“首都土地利用与住房保障”论坛在京圆满闭幕

第二届“首都土地利用与住房保障”论坛在京圆满闭幕

1129日,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办,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首都土地利用与住房问题研究科研基地承办的第二届“首都土地利用与住房保障”论坛在北京商务会馆落下帷幕。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我国即将进入“十三五”这个决胜关键时期。新时期下土地利用空间优化、土地利用政策转变、土地生态改善已成为土地科学领域备受关注的问题。因此,本届论坛以“新常态下国土资源利用管理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研讨”为主题,探讨新时期下我国土地利用方式转型,深度剖析当前我国土地利用模式,梳理土地政策,同时关注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发展,为首都土地资源优化与可持续利用、疏解非首都功能出谋划策。

1.png

论坛有幸邀请到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副主任郧文聚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部长刘守英研究员,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长江学者刘耀林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长江学者刘彦随教授,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主任郭旭东研究员,几位专家都作了具有前沿视角的主题报告。

同时,参会的还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胡守庚教授,中央财经大学杨燕英教授以及我校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国山教授、党委书记王德起教授,彭文英副院长、张杰副院长、王文教授、赵秀池教授等。论坛开幕式由彭文英教授主持,论坛报告会场分别由王德起教授、郭旭东研究员、刘彦随教授主持。

2.png

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国山教授代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本次论坛致欢迎词。向与会代表介绍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以及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历史、建设情况,并希望土地资源管理系抓住国家对专业重要需求的关键时期,努力使该学科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土地资源管理学科。

 3.png

北京师范大学刘彦随教授作了《转型期土地综合研究及前沿问题》的报告,介绍了土地资源的内涵以及土地资源的安全问题。他强调,土地利用战略核心是建设中国村镇建设格局,土地整治要达到城乡一体化。在未来的发展中,农业现代化作物的生理性应和土地整治及利用相耦合,实现生态、生产和生活的和谐。城乡一体化土地配置动态格局、京津冀层面、空间变化扩展、城乡一体化的格局要具有持续性。城乡层面上,人地有效配置才是关键问题。土地利用应该要上升到国家层面的研究。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郧文聚研究员就《京津冀土地利用一体化的可能性与科学问题》作了精彩的报告,介绍了土地利用一体化,京津冀水土利用不可持续性的现状问题。他指出,京津冀一体化中,土地资源一体化利用效率要大于京、津、冀土地利用效率,按照科学的原则提升保护,旱涝保收。土地利用的调控,应该研究客观规律,土地利用管理方面,更应该结合现实情况进行。北京发展具有极化特征,产业的发展要降低对资源环境破坏的产业,转变新型生活方式,使北京逃离发展困境。京津冀的生态建设问题需要提高重视。

武汉大学刘耀林教授以《土地利用空间优化模型与应用》为题作了详细生动的报告,他指出,纯粹的智能计算方法难以解决连续型复杂空间优化问题,空间优化模型为解决复杂的空间优化问题提供了解决框架。空间化、领域知识化、并行化是智能地理计算成功应用于空间优化问题的关键。多种智能空间优化方法的耦合有待深入拓展,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增加人的参与信息使提高和解决智能空间优化课题重要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彭文英副院长作了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土地利用研究问题》的精彩报告。她认为在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格局中,土地资源人口承载空间的差异性。根据国家最高目标来测算京津冀已经基本达到限制。生态发展空间,北京市建设用地量已经达到建设用地适宜量。生态关系模糊,行政分割制约,阻碍了形成科学的研究机制。因此,她认为,应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形成京津冀一体化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农村土地整治,拓展农村发展空间,提高人居环境水平,解决土地污染破坏问题,建立京津冀联防联控措施。

 4.png

中央财经大学杨燕英教授作了《疏解非首都功能区的财政政策研究》的主题报告。从疏解非首都功能区是十二五期间北京城市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北京市财政面临新的财政挑战及疏解非首都功能区的财政政策的建议三个方面进行的报告,指出疏解非首都功能区面临的挑战并对这次“十三五”规划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赵秀池教授作了《发挥法规政策促进首都人口和功能疏解》的主题报告。赵教授从北京市人口分布的变化情况、北京市人口过度聚集的原因以及北京市人口与功能疏解的政策建议三个方面给我们进行了精彩的讲解。

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王文教授作了《构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深化改革的突破口》的主题报告,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时要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并提出了三个争论的焦点引发与会专家和学者的思考。

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张杰副院长作了《新常态背景下不动产登记对经济发展影响分析》的主题报告,主要包括不动产登记问题的提出、不动产登记的作用、效益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5.png

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秘书张杨老师做了《城市热岛与土地利用定量关系研究》的报告。从城市热岛效应研究、城市热岛效应与土地利用及相关探讨三个方面的内容给我们进行了讲解,运用模型与数据给我们展现了城市热岛效应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并提出了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

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王德起教授首先做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土地优化配置及利用研究》报告。他从非均衡发展导致严重“城市病“入手,系统阐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自然、经济、社会、历史基础,结合“五中全会发展理念”,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应提升到更高的高度。基于“木桶原理”和京津冀宏观视角,注重城镇转型与土地利用的战略选择,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胡守庚教授做了《城市住宅地价空间分布规律》报告。报告以城市土地利用向外延扩张及纵深发展速度为背景,基于多重分形构建城市住宅地价,分析其特征,得出空间分布非平稳性,有局部差异。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郭旭东主任以《中国生态用地的内涵、格局、问题与趋势》为题做了报告。他从土地利用类型的角度探讨生态用地。随后,又从生态用地的时空分布、生态用地变化趋势、变更特点的等面深入分析,得出我国生态用地普遍不足,认为还需加强土地生态分类并进行优化保护。

6.png

最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守英研究员作了《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土地政策》的主题报告。首先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增速的动力靠土地抵押融资和土地的资本化切入主题,指出现在我国经济改革和转型背景下,不能靠土地的低成本和土地数量的增长拉动经济,要以调整土地用地结构来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其次,从土地政策层面讲解了城乡二元体制的现状并提出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大会研讨过程中,土地科学领域内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对国土资源利用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都给出了相应的学术观点,其独特的视角和专业的理论高度,使参会人员受益匪浅。参会人员还包括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内蒙古大学和河北经贸大学的学者以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系、区域经济系和城市经济系的老师和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