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1日下午,“全球治理与行政管理学科建设”讲座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第六会议室举行。应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学院与公共管理学院、MPA教育中心的邀请,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社长、总编鲍静研究员到首经贸开设讲座,就“行政管理学科建设”展开交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院长张国山教授主持。
鲍静研究员首先就全球治理与生产力革命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她对人类社会进行了“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三个阶段的划分。她指出行政管理学是一个对现实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必须从更高的高度,对人类所凭依的“自然世界”、人类所创造的“文明世界”、以及架设在信息技术上的“虚拟世界”这三个世界一同建构,才能与时俱进,做出符合当前时代特征的好的研究。同时,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全球化成为可能,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加强全球治理,推行以“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为基础的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是大势所趋,亦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现在的研究有 着重要的意义。
紧接着,鲍静研究员用“三个系统与三个阶段”对学科发展进行了回顾。第一阶段,以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全国学会系统以及科研院所等发展为主,同时部分高校开始恢复行政管理学科教学。第二阶段,1994-20世纪末,国家行政学院成立,各省纷纷建立行政学院;第三阶段,20世纪末至今,专业学位硕士MPA教育、高校公共管理学院成立及行政管理学博士学位的出现,学科体系基本建成。中国行政管理杂志是新中国第一本研究行政管理的专业刊物,其诞生与发展,伴随着中国行政管理学的恢复与发展,是其历史进程的生动写照。
随后,鲍静研究员在讲座上探讨了学科成长过程中的碎片化和封闭化。学科成长过程中,行政管理学科名称就有“行政学”、“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四种称谓,教育部学科门类以及社科基金委学科对行政管理学科的分类方法亦不尽相同,对于其本身是政治学还是管理学属性也存在争议。在对舶来理论进行借鉴时也存在与本土结合不足、消化不够等问题。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对“我是谁”进行反思,探寻明确的学科边界、合理的发展空间、正确的发展路径,建立学科自信。
进一步地,鲍静研究员对我们需要怎样的研究进行了阐述。她指出,虽然我国行政管理学科起步较晚,但必须要认识到的是我们的研究空间是巨大的,学科建设、学术理论与行政实践之间的发展互为条件,无法偏废。基于学科发展现状,要进一步推进学科的发展,必须要认真反思三个关系,即“行政管理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行政管理与其他理论的关系”、“行政管理与实践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把握住学科发展的关键点,梳理学科概念体系、构建基础理论框架、高度关注中国实践要求、关注信息化、城镇化进程。
随后进入现场交流环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张国山教授、刘智勇教授、财税学院杨全社教授进行了发言。张国山教授首先对鲍静研究员的报告致以了诚挚的感谢。鲍静研究员的报告对学科发展进行了梳理同时,为学科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有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信息量巨大。联系到行政学开始之初的学人、学事、学物,感触很多,对学院学科发展的指导性很强,同时对研究现状、研究风气中存在的问题提的非常尖锐,非常有现实意义。刘智勇教授指出鲍静研究员的报告是实在且深刻的,很多问题尤其是学科的发展,豁然开朗,深受启发。公共管理学科的划分始终困惑,但是没有更好的结论,感谢鲍社长的讲座。行政管理发展,基础理论研究很薄弱,行政法学、行政史学、行政哲学都很薄弱,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以学术为品质,以实践为收获!财税学院杨全社教授指出,无论从题目还是内容,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来说都特别有吸引力,非常受益。作为城市学院兼职硕导,从他事财税方面的研究,但是现下财税专业和公共管理专业交融并不多。刚刚鲍老师讲的内容对于他这样的跨学科研究者来说特别受鼓舞。
在提问环节,三位同学就学科的现实意义、未来发展方向、不同学科如何结合借鉴以及学术论文写作如何让“学术问题又好读,又给予学术以温度”等问题与鲍静研究员进行了现场互动。
鲍静研究员从1989年开始就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工作,现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同时,兼任中国政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妇女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等。从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至今,长期专注于人力资源与社会性别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及国家级科研课题研究10余项。首届北京市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及其旗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杂志对我国行政管理学科建设与发展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鲍静社长此次也是首次造访我校,正值我校制定和贯彻“十三五”发展规划,酝酿提升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关键时期,必将对我校公共管理学科质量与水平的提升产生重大推动和鼓舞,在我校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历史上留下浓重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