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学院新闻» 公共事业系徐君教授、王世强博士参加中央编译局社会创新沙龙并发言(图文)

公共事业系徐君教授、王世强博士参加中央编译局社会创新沙龙并发言(图文)

        7月15日下午,公益慈善学园沙龙第三期暨中央编译局社会创新沙龙第二期“中国社会企业的发展趋势、机遇与挑战”在中央编译局会议室举行。本期沙龙由公益慈善学园、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基金会研究中心主办,北京明德社会组织能力建设促进中心协办。沙龙邀请了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时立荣教授、中央编译局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经济发展研究处处长丁开杰研究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系主任徐君教授做主题发言。沙龙由中央编译局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副主任周红云研究员主持。来自中央编译局、中央民族大学、清华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商务部研究院、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二十余名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沙龙。

        徐君教授介绍了美国社会企业发展的历史背景、发展概况及其外部支持性生态环境,并结合2008年以来有关州所采行的“低利润有限责任公司”、“福利公司”、“福利有限责任公司”、“灵活目地公司”和“社会目的公司”等组织形式,具体分析了其社会企业多元化形态的法律创制及制度安排。徐君教授还介绍了在美国作为非营利性质的第三方机构B-Lab是如何从环境、社区、员工、治理等维度对具有较高社会影响力的企业进行资格认证的。她认为,社会创业就是创新性和持续性地解决社会问题,它结合了社会影响力理论和商业化的运作模式,社会企业是社会创业的一个重要组织载体。转型期的中国面临各种经济和社会的问题,社会创业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欧美国家的相关实践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image001.jpg

图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徐君教授
在三位嘉宾的主题发言后,各位与会学者及来自实务界的负责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image003.jpg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王世强博士发言认为,中国社会企业发展的一个很大问题在于实践发展和法律体制的矛盾,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公司的规制体制都不符合社会企业的发展模式。社会企业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一是弥补了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三大部门理论,二是公司也可以不以营利为目的。王世强以中国现有的社会企业资格认定为例,这些认定方式的标准差异巨大。社会企业对非营利组织和商业企业都有启发意义,它将商业、慈善两种文化、逻辑融合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