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中的政府、社会与市场
——2013城市国际化论坛
党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城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革的重要载体,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广度与深度上积极稳妥地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迫切需要在处理好城市治理中的政府、社会与市场的关系,重新厘清和界定诸多权力边界。
首都经贸大学王稼琼校长出席会议
围绕“城市治理中的政府、社会与市场”主题,12月21-22日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的“2013城市国际化论坛”在我校召开。本届论坛“全球化进程中城市多元治理之道”、“城市病与城市治理的多中心之道”、“社会参与与社会融合”“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风险预警与公共安全”、“价格机制与城市规划”、“第三部门与社区治理”、“城市治理中的信息基础”、“事业单位改革与城市治理”等问题领域展开深入研讨,力求寻求理论上的突破和提出具现实指导意义的对策建议。本届论坛收到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台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20多所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社会团体学者提交论文40余篇;参会代表还有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北京市政协、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等20多家政府部门和企业研究者和从业者共计100多位。新闻媒体届积极参与报道本届论坛研讨,有来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城市问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杂志等十多家新闻媒体和学术期刊参会,另外有新浪微博进行现场直播,并开辟专栏报道。
21日下午,论坛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王文举教授主持,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韩?致欢迎词。论坛进入了主题研讨阶段,8位知名学者与参会代表报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毛寿龙发表“城市治理的理论模型与演进逻辑”的主题演讲。认为城市治理有权力与市场两种逻辑,其中市场的逻辑占据主导。使得现代城市的结构基本上都是以房地产为结构,以房地产的税收为基础,建立一个很坚强的城市治理结构,它的税收系统、公共服务供给系统也愈加现代化,城市边界走向模糊化。现代城市治理切忌单中心、间歇式投资刺激和盲目追求高福利。政策上注意城市结构开放性和公共性,平衡财政预算,城市才会发展得更好。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魁教授发表“城市治理:政府与市场的辩证协同”的主题演讲。政府和市场都是一个资源配置的不同的机制,市场靠价格机制指导资源配合,最后利润平均化,所有的资源都在找到自己合适位置。政府则直接把资源配置到该去的地方,直接实现目标。城市是政府和市场结合的产物,城市治理离不开市场和政府的辩证协同,在城市治理中,公权大于私权;既要“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又要把资本关在制度的笼子里”。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教授发表“多中心发展,消除大城市病的治本之道”的主题演讲。李国平教授认为,什么导致大城市病。一个核心是过密,大是密造成的,解决大城市病一定要建立新的大城市空间发展的理念,就是大力发展多中心、网络化大城市,克服职能过度集中带来的各类大城市病问题。如何构建多中心发展大城市,一是空间整合与结构调整,二是职能优化和分工协作,三是区域合作和协调管制。李国平教授指出,北京的问题不能靠北京来解决,城市问题必须从区域来进行考量。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踪家峰教授发表“大都市治理的模式、方式与边界”的主题演讲。城市治理不同于传统的城市管理,这个概念是从“关系”和“权利”上来说的。城市治理就是城市治理相关者的关系。第二,这个城市是谁的城市,各主体权利配置是什么?把握这两点就可以把握城市治理的内涵。大都市区的多中心基础在于城镇自治,城市的去行政化任重道远。贫民窟也许难以避免,它体现了城市治理的包容、参与和城市利益的共享。
台北大学赖世刚教授发表“都市建设边界对于开发者态度之影响”的主题演讲。 赖世刚教授运用财产权和展望理论尝试解释北京市的城市蔓延很可能是因为城市规划造成的。由于在交易过程中财产权没有办法划分清楚,总有部分财产权流入到公共领域,买卖双方从中获取这样的财产权,产生部分开发者往界外开发情形的发生,导致城市管理者可能在界外的部分要实施强制管制,在界内要实施一些税制政策征收以获得暴利。 上海交通大学徐家良教授发表“城市社区管理新模式”的主题演讲。徐家良教授认为 城市有四个要素:区域、人、制度安排、组织形态。当前城市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传统的组织形态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重塑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合作框架势在必行。他介绍了社区大学、社区基金会、社会企业等三个组织形态,分析了如何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这三个圈之间的互动推进社会自治的运行模式。 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陈锐研究员发表了“中国城市化结构创新与转型发展的公共治理问题与对策”的主题演讲。 城市治理的结构性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二元结构的失调。人口、资源、环境如何避免结构失衡、城镇体系结构失稳、城市运行治理结构失序,首都作为首善之区的治理策略是四个方面:一是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有效的应对职住分离,有效应对产居失调,有效应对人地冲突。二是提升城市的公共服务能力,包括设施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和生活智慧化。三是调控城乡空间分异,加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改革,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郊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避免出现“一个北京、三个世界”的问题。四是完善城市公共治理的格局,包括市民参与社区的公共治理。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研究员发表“世界城市群与中国城市群展望”主题演讲。 西方的政党政治已经走到尽头,但是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到了如火纯青的水平。我们的政府管理确实需要改善,政府都在大干快上抓经济、追求GDP的增长率,治理、管理没有太多人在意,我们要补城市管理这一课。我们原来搞规划的时候想分级:世界级、国家级、区级。是否该分值得商榷。未来比如20年、30年,很可能中国形成五个世界级城市群。他描述了泛珠三角城市群、泛长三角城市群、中部城市群、京津冀鲁城市群和东北城市群支撑的中国城市群格局。 22日上午,论坛进入闭门专题研讨阶段,6位来自政府部门的负责人、33位专家学者分两个会场分别就 “政府作用”、“社会与市场”主题分享了各自最新的研究成果,展开热烈而深入的学术交流与探讨。 今年的论坛是第6届“城市国际化论坛”。2008年以来,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北京市社科联主办的“城市国际化论坛”,立足学术前沿,把握时代脉搏,以城市国际化进程中共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切入口,先后以“奥运后首都国际化进程的新趋势与新挑战”、“城市国际化进程中的安全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世界城市基础”、“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世界城市:规律、趋势与战略选择”为主题成功举办了五届城市国际化论坛,出版文集多册,在学术界和政府有关部门引起了积极反响,并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本届论坛恰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之时。研究城市国际化进程中的城市治理中的政府、社会与市场关系,对探索构建城市治理体系与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十分切实的理论与实践的积极意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搭建这样一个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论坛质量,旨在促进合作交流,为推动首都北京以及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