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城市讲坛:在地图上“发现”京味商文化空间
本期城市讲坛嘉宾袁家方教授
主要 研究领域:北京商文化研究;旅游规划。
曾历任工商行政管理系副主任、《北京财贸学院学报》主编、《首都经济?望》主编、首都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长城旅游学院副院长。现为:北京旅游学会理事。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商业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专家顾问组成员。参加过的电视台、广播电台的栏目有: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中国财经报道》《商务时间》《新闻观察》;北京电视台:《东方文苑》《北京特快》;中国教育电视台:《品牌故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文化潮》《风格对话》; 北京经济广播电台:《北京视点》《茶余饭后话北京》等。
讲座时间:2013年10月15日晚18:30—20:30 地点:博学楼302。
欢迎对皇城文化感兴趣的研究生、本科生积极参加。名额不限。
讲座题目:在地图上“发现”京味商文化空间
在最常见的北京交通地图上,把老的新的商业热点街区一一点划出来。乍看漫无秩序,渐渐地,不知不觉间,视线就被中轴线引导着、左右着,先看到城市中心围着中轴线有个看似对称的商业街六边形;然后,“内九外七皇城四”,大凡城门内外,总有商业街区,似乎它们和北京的中轴线,也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即便是近些年出现的不少商业热点,也鬼使神差般与中轴线遥相呼应……
按照元、明、清到民国的历史脉络,在地图上,再点划各代主要商业街区的位置,能看到一个由漫长年代绘画出的动态图景:北京商业空间以鼓楼为原点,以中轴线为基准,开始发育、生长,经过漫长、曲折的路,数百年编织出一个巨大蜂窝般的商业格局。渔网是方格的,蜂窝是六边形的……
鼓楼和前门大栅栏在商文化上有什么区别?前门大栅栏和琉璃厂近在咫尺,二者文化特点上又有怎样的不同?北京的商文化是否也是一个文化群落?这一群落由什么构成?各有什么特点?这类问题好像还很少被专门探讨过……
甚至,北京老商街还很有些“人体工学”的讲究,诸如它们的长度、宽度、高度乃至店面宽窄的舒适度,还有整个街区氛围给人们的心灵舒适度等等,对于今天的商业街区规划与建设,应该说都是有启发和教益的。
北京是一个中轴线导引的城市。这条北京独有的“中轴线”,不但安排了北京城“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还围绕着京城的首都功能,发挥了组织城市生活的巨大作用,并引导、融铸、陶冶出北京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对于北京这座伟大的历史文化名城,我们所作的“文化梳理”,与其蕴含的“博大精深”相比,真的是太少太薄了。